保育、育肥猪胃溃疡产生原因
发布单位:凯发网站查看次数:8443
时间:2019-05-27
猪场在仔猪的饲养过程中,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定比例的僵猪。这些僵猪可能是初生时的弱猪,很幸运活了下来,但是由于长时间无法获得充足的营养,再加上慢性感染,最后变成僵猪; 也可能是在成长过程中,感染圆环病毒、蓝耳病毒等病毒性疾病,在保育中期出现细菌性的继发感染,最终没有死亡,却成为僵猪。
僵猪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拉低了猪场的生产成绩,而且可能成为传染源,在保育舍将病原不断传播给其他健康仔猪。
01、胃溃疡和僵猪的关系
僵猪一般表现为皮肤苍白,被毛粗乱,精神沉郁,采食困难等。其中皮肤苍白,消瘦是比较普遍的临床表现。
由于僵猪很难恢复正常生长,所以一般最终都会被淘汰。有的猪场可能为了检测感染的病原,进行解剖,观察肺脏、肝脏、肾脏以及淋巴结等器官和组织,以判断猪场主要的感染病原。
大部分的猪场或者说兽医不会检查胃内壁的情况,也就忽视了僵猪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病变——胃溃疡。
胃溃疡是慢性疾病,很少被养猪行业所关注。当猪只出现问题时,也很少考虑胃溃疡的影响。毕竟传染性的病毒细菌更让养猪人担心。但是,胃溃疡在很多猪场,都是比较普遍的问题,其发病比例可能还不低。关注胃溃疡,可能会让猪场在保育初期,就防范于未然,减少一定比例的僵猪。
僵猪一般都有胃溃疡的问题,而通常,胃溃疡一般发生在饮食不规律,饲料质量差等情况下。那么到底是先有僵猪再有胃溃疡,还是先有胃溃疡再有僵猪呢?
这个问题可能很难有答案,就像“先有蛋还是先有鸡”。当然并不是僵猪一定有胃溃疡,也不是发生胃溃疡的猪就一定是僵猪。
02、胃溃疡产生的条件
胃溃疡的发生,通常伴有胃酸的分泌过多。仔猪在6周龄时,消化系统已经趋于完善,可以根据教槽料释放各种消化酶和胃酸。正常情况下,保育猪很少会出现胃酸过多的问题,但是当仔猪已经适应了教槽料,胃酸的分泌就是持续性的,需要饲料中的高PH值来中和。
当仔猪无法获得足够的饲料时,饥饿会诱导分泌过量的唾液和胃酸。胃酸无法被中和,长时间的积累和对胃壁的损伤就会形成溃疡灶。当然饲料质量不高,饮水不足等也可能引起胃溃疡。?
胃溃疡在初期,如果及时的中和掉胃酸,保证胃内的稳定,特别是PH值的平衡,是可以恢复的。但是如果胃酸长时间得不到中和,胃酸造成的胃溃疡不但不会消失,还会更加严重。溃疡灶面积扩大,新的溃疡灶出现,溃疡灶出血,甚至胃穿孔等。
为什么会造成仔猪采食量下降,甚至采食废绝呢?
当疾病出现时,仔猪出现持续性的发烧,通常会变得厌食。
当饲料配方改变时,饲料中霉菌毒素过量时,仔猪可能会出现无法接受的情况。
当感染了传染性疾病,特别是会导致全身性淋巴结肿胀的蓝耳病、圆环病毒病等,肺门淋巴结肿胀,压迫气管和食管,导致吞咽时疼痛,仔猪无法采食。
除了仔猪无法采食,导致胃酸过多,出现胃溃疡以外,T2毒素在胃内的积累、幽门螺旋杆菌等胃内螺旋杆菌的感染也会出现仔猪胃溃疡。
而胃溃疡的出现,又进一步限制了仔猪的采食量。
03、仔猪胃溃疡的表现
胃溃疡一般和身体消瘦,采食废绝,皮肤苍白是相伴出现的。由于采食量低,长期处在饥饿的状态;或者饲喂不规律,容易导致仔猪胃酸分泌过多,进而出现胃溃疡。胃溃疡进一步限制了仔猪的采食,如果无法改变状态,会使仔猪的病情进一步恶化。
患有胃溃疡的仔猪,一般在初期会出现逆呕的现象。但是由于胃内没有饲料,所以很难有食物吐出来,可能吐出一些酸液,也通常被忽略。
患胃溃疡的仔猪,当溃疡灶变大或者变深时,出现破溃,会出现胃出血的情况,导致排出的粪便内混有血液,而变成深黑色,并伴有腥臭味。由于胃内出血很难止住,所以仔猪更容易出现皮肤苍白的现象。
当溃疡灶进一步加深,就可能出现胃穿孔,仔猪胃出血就会进入腹腔,此时,一般仔猪以死亡告终。
04、仔猪胃溃疡的防治
胃溃疡是慢性疾病,所以预防要比治疗意义更大。
首先要消除导致仔猪无法正常采食的因素。按时有规律的饲喂,尽量避免保育猪出现长时间饥饿的情况。保证教槽料的质量,避免霉菌毒素对仔猪消化道的影响。
对于导致仔猪采食减少或废绝的传染病,要及时发现发烧、采食降低的仔猪,并尽快让仔猪从发烧中恢复过来。而蓝耳、圆环等感染导致的仔猪饮食废绝,尽量的将病猪集中在一起,使用湿拌料进行饲喂,并在湿拌料中添加爱乐新,多维等药物,控制病毒感染,尽可能的恢复仔猪的身体机能。
固体的饲料,不能过细,保持一定的粗糙度可以让仔猪更容易消化。同时要尽量减少饲喂的应激。
胃溃疡的治疗,一般在止痛、止酵和止血。对于胃酸过多的仔猪,可以通过氧化镁等抗酸剂中和胃酸,使用硝酸铋保护溃疡面,防止出血,促进愈合。对于出血严重的猪,使用止血剂如维生素K1。
当然,对于急性或者慢性胃溃疡,更多的是针对患该病母猪的治疗,对于一些成为僵猪的患病猪,可能治疗的意义并不大。
文章来源:养猪信息网
【免责声明】:文章来源于网络,我们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,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。仅供读者参考。版权属于原作者。